【技】高一筹 | 电诊科:介入赋能创新机,发展浪潮迎蝶变
在吉林省肝胆病医院,有这样一支医疗技术团队。他们利用娴熟的操作手法,配合着先进的检测设备对患者展开“地毯式”的检测,让疾病无所遁形;他们用精湛的介入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享受微创手术带来的便利。这个团队,就是电诊科,在医学技术发展的浪潮中,以介入治疗赋能创造新的机会,完成科室华丽的变身。
深耕细作中发展壮大
对于吕胜军主任来说,电诊科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园”。从医31载,他把青春年华奉献于此,从曾经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统筹科室工作的中层干部,正是“来时意气正风发,彼时青丝渐成雪”。吕胜军主任不仅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而且还时刻关注医学发展潮流,抓住契机助推科室发展。
2005年,吕胜军主任在外出考察中有幸接触到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这种仪器具有检查损伤小、费用低、速度快等优点,深受患者青睐。于是,他立刻向医院提出申请,力主引进了吉林省首个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
如今的电诊科设备,人员配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技术团队现有15人,医生13人,护士2人。其中拥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4人,主治医师3人,医师4人。拥有台式彩超3台、无创肝纤维化检测仪1台、法国进口E成像1台,以及心电图机、骨密度检测仪、便携式彩超等。目前,科室不但可以进行常规的妇科、甲状腺、乳腺、颈动脉下肢血管、心脏相关的检查,还可以进行胆囊穿刺、胆管引流之类的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赋能科室新机
介入治疗的开展,使接受诊断的患者“足不出科”就可以进行相关介入治疗,为广大做检查的患者提供就医便利。
一次,医院急诊收治了一位82岁的高龄患者。患者当时寒战、高热、意识不清,彩超检查发现胆囊肿大、胆囊内充满细小点状强回声光点、胆囊壁呈双边增厚,是典型的急性胆囊炎发作,有胆囊穿孔危险,必须紧急抢救!由于患者年龄大,不适合作外科手术,行彩超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了解病情后,吕胜军主任在克服患者躁动、不主动配合和各种并发症高风险的不利情况下,成功实施引流术。可当日深夜,值班医生突然来电称引流管脱落了,患者病情再度危急。吕胜军主任放下电话,没有丝毫的耽搁,迅速从家赶赴医院,克服二次置管视野较差、显像不清晰等困难,再次成功置管引流。介入治疗完成后,天已微亮,患者转危为安,可吕胜军主任却累得几乎虚脱……
榜样力量培育优秀医生
没有掌握的技术,我们要学;已经掌握的技术,我们要精益求精,这就是吕胜军主任一贯的学术态度。在他的影响下,科室也掀起了一股比、学、赶、超的“学习风暴”,优秀医生不断涌现,王学明医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在工作中刻苦钻研,先后掌握肝、脾、腹膜后等实质性病变的穿刺活检,以及肝囊肿的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等技术。此外,王学明医生还有极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2023年7月12日,他积极响应长春市委、市卫健委开展短期援疆工作的号召,远赴新疆阿勒泰市人民医院,开展援疆工作。到达当地医院后,他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难,带病坚持工作。他积极组织科室培训,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当地的同事们,将之前的“输血”模式升级“造血”模式,为当地医院打造一支印有“肝胆人”烙印的带不走的电诊医疗队伍。此外,他多次跟随医院义诊队伍,来到偏远的村落,为当地百姓提供诊疗服务。王学明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和广大患者的认可,也为医院争得了荣誉,赢得了口碑。
在吕胜军主任看来,未来电诊科的发展会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疗设备将集成更多的智能功能,大幅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电诊科也将会再次迎来变革之风。但他认为,只要始终保持谦虚学习的心态,电诊科定将再次实现华丽变身,发挥科室职能潜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舒适的医疗服务。
初审:吕胜军 王润明 杨 赫
复审:曲洪波
终审:张皞男 刘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