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公益组织,开展巡讲,赵海龙医生的第二事业— —“器官捐献”
亲爱的女儿,
你在天堂里还好吗?
你的眼睛,
已经让4个人重新获得了光明……
你说你身上最漂亮的地方
就是眼睛,
妈妈相信,你看到的,
依然是最美丽的世界……
在这封写往天堂的信里,
每个字都透着妈妈的那份
不舍与悲伤。
“3个月前,一个23岁的女孩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同意书,志愿捐献眼角膜。女孩身患肿瘤,已是晚期。”赵海龙说,他联系到女孩的妈妈,但在初次交谈中,无论他说什么,女孩的妈妈都静静地坐在那里,偶尔摇摇头。
就在这次谈话后的第6天,赵海龙接到女孩母亲的电话,“希望女儿在做眼角膜捐献时,您能为她做见证”。
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作为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外科一疗区的一名医生,赵海龙把他经历的真实故事带到了吉林省首届“扬子江”杯中青年医生医学与人文演讲大赛上,“向爱而生,为生命接力”,和观众们一起分享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那份情怀,分享了器官捐献背后的情愫。
总分92.72分,总决赛第二名。赵海龙说,成绩不是他关注的重点。
讲这个故事,是想把器官捐献的科普知识普及开来,“因为不光普通群众不了解器官捐献,很多医务工作者也不是很清楚。这个演讲,想让更多人知道器官捐献是怎么回事,增加器官捐献的数量,增加病患救治的机会。”赵海龙说。
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赵海龙关注着器官捐献的发展。“在韩国留学时,隔壁就是器官捐献办公室,韩国人器官捐献认识度是很高的,也是从那时起,器官捐献走进我的视野。”赵海龙说,他现在是长春市红十字会的公益志愿者协调员,这样的协调员全省只有十几人拿到了资质。本职工作之外,赵海龙也从事着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目前已经成功协调3例眼角膜捐献。
据了解,在我国志愿捐献器官的志愿者数量约有40万,每一例完整的器官捐献可以让9位患者获得重生,一例完整的眼角膜捐献可以让4位患者重获光明。然而器官供需比例为1:30,也就是说每年有数十万患者在等待器官中死亡。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器官捐献,2015年,赵海龙组建了长春市红十字会“美吉公益”组织,成员现已发展到166人,均是医疗战线的工作者。所有人均利用休息时间,定期做公益讲座,宣传应急救护、常见病防治和器官捐献。到目前已经在省内做了100多场讲座。“群众们对器官捐献是接纳的,只是他们不知道相关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办理器官捐献。”赵海龙说。
“未来,还要把器官捐献宣传工作长久坚持下去,推广开来。”赵海龙说,他也在设想,未来每一位患者的病历档案上都能建立器官捐献信息,“让器官捐献更及时,也能让医疗人员及时了解到志愿者,给予应有的照顾,好人就应该得到好报。”赵海龙说,这个目标,他一直在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