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医院,40年与你肝胆相照!
40年继承创新,吉林省肝胆病医院的变化让人震惊和叹服,然而不变的是永远充满激情的大医精神以及悬壶济世的肝胆情怀。48岁的李秋莲是吉林省肝胆病医院重症肝病疗区主任,1994年她正式参加工作,也正是在那一年,国务院将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定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她亲历了医疗体制改革的风起云涌,也见证了医改给百姓带来的种种变化。
第一天上班:简单的工作环境与想象着的不一样
李秋莲从延边医学院大学本科毕业后,就来到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原长春市传染病院)报到,从此踏上了25年之久的从医路。李秋莲小时候经常生病,因此与医院的医护人员建立了特殊的深厚情感。在她的眼中,医生这个职业是那么崇高和美好。可是她上班的第一天,却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挺大的。“当时医院的办公楼很简谱,办公环境也很一般。”李秋莲坦言,跟自己心目中构想的现代化医院确实不一样。当人事科带她到医务科报到的时候,医务科长对来个正规本科毕业生表现出来的那种欣喜,让她至今难忘。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这也是她当时决定留下来“试一试”的最大理由。李秋莲说,当时医学人才非常的紧缺,每个医院都盼着能多来几个像她这样科班出身的大学生,但是像这种传染病医院,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哪像现在,新进的医生都是硕士、博士。医生学历层次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李秋莲说。
第一次抢救:检测和治疗手段都出乎她意料
在入职几个月后,她参与了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抢救危重病人。这个“第一次”同样让她终生难忘。患者是一个急性重型肝炎的病人,在抢救的过程中,首先要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然后体检相关的辅助检查,完善的辅助检查结果可协助临床医生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可是当时医院所有相关的检查只有肝功、两对半、血尿便常规、胸透、心电、彩超这些最基础的检查项目,跟现在乡镇一级的检测水平差不多。”而当时的治疗手段也仅仅是用一些保肝药,维c等,这完全出乎她的意料,这些检验项目和治疗手段对眼前这位重病患者真是捉㩒见肘,尽管做了最大的努力,十多天后,这位患者还是因为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而永久的离开了。“以当年的检验和治疗水平,像这样的重型肝炎患者想挺过来,可能更依靠自身强大的应激能力和肝脏再生能力。"李秋莲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可是在当时那样的医疗条件下,眼睁睁的看着患者就那样离去,想想都心痛。“那种无力感是其他人感受不到的。”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作为肝胆病专科医院,吉林省肝胆病医院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检验和检查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肝胆疾病的诊治能力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吉林省绝大多数肝病患者可以不出省就能把肝病看好。虽然直到今天重型肝炎仍是一个高死亡率的疾病,但现在医院有高标准的检测手段,对重型肝炎可以提前预警,早期发现,一旦发病也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配合人工肝支持治疗,内镜下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重型肝炎的死亡率由80%-90%,现在已经降低到了30%左右。再回看当年那个患者,患者存活的机会会明显的提高,也许他的结局和当年不同。
一位患者:因无钱治病而选择放弃治疗
在李秋莲的从医生涯中,有一位患者让她每次想起来都忍不住落泪。那是2008年,李秋莲接诊一位身患乙肝合并尿毒症的老人,老人需要长期服用控制乙肝病毒的药物,并且还要间断进行血液透析。“当时城镇居民和农村医保覆盖面还比较低,这位老人没有医保,自己没有能力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有一次老人看完病之后对她说:“李大夫,这是我最后一次找你看病了,我以后不会再来了。“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的病情当时控制的很好。”老人说因为承受不了医疗费,就想等看完了奥运会就放弃治疗。“他说这话时特别平静,就像在讲述别人的事儿,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可是以后他就真没有再来过……,后来听他的儿子说,他在看完奥运会后就不肯吃饭、喝水,很快就离开了人世。”"说到这里,李秋莲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平静了好一会,李秋莲才接着说:“我现在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他觉得奥运会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能有机会看奥运会在自己的祖国举办,此生就没有遗憾了。”李秋莲说,乙肝是一种慢性疾病,很多病人需要长期用药,病人的经济负担很重,那时候,经常会遇到比较重的病人因无钱治病而放弃进一步诊治的。后来,随着医改的推进,医保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现在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我们医院看病,大病能报销70%左右,而且象乙肝等慢性病,慢病门诊会有补助政策,药品价格也在不断的下降,现在几乎没有人会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治疗了。”
一个飞跃: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提升
25年,李秋莲从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成为了肝病领域的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25年,医院迁了地址,盖了新楼,并且几经易名,由原来的长春市传染病院到吉林北方肝胆医院再到吉林省肝胆病医院,一跃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肝胆疾病专科医院。多年来,医院经常为各类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和进修的机会,与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医院合作交流,让大家能够走出去,把一些前沿的医疗技术带回来应用于临床。李秋莲本人就于2006年去北京佑安医院进修学习人工肝的治疗技术,学成之后在医院开展了相关的工作,为重型肝炎的抢救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提高了医院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这些年,由于定位准确,措施得当,医院管理、科研、医疗、医技、护理等水平全面提升。母婴阻断、人工肝、腔镜治疗、慢病管理、舒缓疗护、中西结合治疗等特色科室蓬勃发展。在医改中,医院的各项工作能够平稳推进,整个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明显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极大提高,这得益于医院多年来的强院兴院、创新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策略。
一种改变:从“冷、硬、顶、推、拖”到以患者为中心
医改说到底,是为了千千万万百姓的健康。而在患者就医的过程中,就医感受的好坏,除了和医疗技术水平有关,还取决于医疗服务水平。在李秋莲刚上班的时候,正值医疗行业重点整治“冷、硬、顶、推、拖”现象,可见当时医护人员服务的理念同现在是有很大差距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更真诚地面对和体谅每一位患者,致力于做一名既有技术、又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医院的医患关系一直较好,这是在医改的过程中不断历练出来的。李秋莲说,当扎针的护士用自己的手捂热了患者冰冷的手,患者感受到的是暖心和安心,当患者的一句感谢,护士感受到的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尊严和荣耀。
尽管改革的过程中布满荆棘作为一名医者我能感受到改革的艰难和不易虽然其中也有不少问题出现但我觉得它始终都朝着服务百姓为百姓健康负责的方向不断摸索前进着我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百姓会有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李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