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肝护肝,不能“凭感觉”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它相当于人体的一座“化工厂”,不仅在物质代谢方面与全身各组织器官密切相关,而且还具有分泌、排泄和生物转化等许多重要功能。
肝脏是“沉默”器官,它不像肠胃,稍有不慎便会出现疼痛、腹泻、便秘等不适,它轻伤不下火线,也不会轻易“呻吟叫苦”。因此很多患者忽视、轻视它,这成为肝病治疗的“拦路虎”。
为了保证肝脏健康,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小心呵护您的肝脏。
注意饮食卫生 防止“病”从口入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防止“病”从口入,是预防甲肝、戊肝的有效方法。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生食海鲜,餐前便后勤洗手。
黄曲霉毒素可致肝癌,可见于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中,这种物质耐热,煮沸也难破坏。因此,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避免食用霉变的花生、玉米等。
限制饮酒、戒酒
饮酒没有安全剂量,无论酒精含量高低,酒都对肝脏有损害,酒精进入体内后,90-95%在体内转化为乙醛,其中的90%以上在肝内分解代谢,酒精长期作用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硬化。
长期过量饮酒,折合酒精量男性≥40克/日、女性≥20克/日,连续5年以上,即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发生;单纯饮酒不进食,或同时饮用多种不同的酒更易发生酒精性肝病。
合并慢性肝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的人,酒精会明显加重肝损害,甚至诱发肝癌发生,应严格戒酒。
控制体重 调节饮食结构
虽然脂肪肝不是肥胖者的 “专利”,但超重及肥胖者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或瘦型者。有些患者体重在正常范围,但仍患上脂肪肝,他们通常具有“将军肚”,即腹型肥胖。腹型肥胖的患者比体重超重但腰围正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脂肪肝。
因此,控制体重也是保护肝脏的重要一环。对于超重、肥胖者来说,预防或逆转脂肪肝,需要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血糖、积极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并消灭“将军肚”。
接种疫苗 避免高危行为
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均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行为传播。预防方面,应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性行为和各种血液受污染的可能,如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打针,避免与他人共享牙刷、剃须刀等,进行洗牙、打耳洞等有创操作或治疗时,应在正规医院进行。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妊娠要进行系统检查,并经正规医院确定母婴阻断方案,阻断母婴传播。
慎用药物 是药三分毒
肝脏是药物转化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警告生物转化和清除,因此药物性肝病较其他器官的损害更为常见。目前,至少有1000余种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我们应充分重视用药安全,不要乱用药物,可用可不用的药物,不要轻易使用。
由于机体遗传基因的变异,造成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药物性肝损伤,不完全和用药量的多少相关。所以在用药过程中,万不可粗心大意,应定期复查肝功能,以便及时发现肝损伤。
定期检查 及时就诊
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尤其是肥胖、嗜酒、感染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等高危人群。
日常生活中,如果岀现厌食、乏力、腹胀、黄疸、水肿、肝区疼痛等症状,更应高度警惕,及时就诊。
规范治疗 科学防治
一旦发生肝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尤其是需要长期治疗的病人,不可随意停药、换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还应注意,减少因饮食不当引起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要遵医嘱定期随访,并进行肝脏肿瘤的早期筛查。日常生活中,肝病患者还应注意劳逸结合、调畅情志,避免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急躁等。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一旦出现症状可能悔之晚矣,对于肝脏我们更应主动加以爱护,防治肝病、需要医生的“专业”,更需要您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