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丨连突5道“关卡”,这台高难度ERCP手术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
70岁的王大爷(化名)最近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周身皮肤如黄纸般蜡黄,瘙痒难耐布满抓痕,持续加重的腹痛发热让他备受煎熬。这个饱受酒精性肝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困扰的老人,因肝门胆管癌合并肝内多发转移,陷入“梗阻性黄疸-肝衰竭-凝血崩溃”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复杂病情,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多学科团队大胆技术创新,连突5道“关卡”,用一根金属支架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点亮其生命之光。
生死竞速:MDT制定精准方案
入院时,王大爷总胆红素已飙升至正常值40倍,凝血功能持续恶化,常规保肝治疗收效甚微。影像检查更显示肝内胆管严重变异,外引流术无法实施。面对进行性加重的肝衰竭,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福刚立即启动MDT多学科会诊。
△术前CT
经肝胆外科、消化内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深入讨论,最终锁定关键突破口:尽快解除胆道梗阻!但患者合并食管重度静脉曲张、凝血功能障碍、肝内多发转移等复杂情况使得传统手术和常规ERCP都存在极高风险。经过反复论证,医疗团队决定在局麻下行高难度肝门金属支架植入术。
生命突围:精细操作赢得胜利
手术面临五大“关卡”:食管静脉曲张随时可能大出血、变异十二指肠乳头插管困难、肿瘤压迫致胆管重度狭窄、操作可能诱发胆道大出血、术后感染及胰腺炎风险。
在肝胆外科副主任宋显禹带领的外科团队和陈艳护士长及ERCP团队的密切配合下,王医生逐步进行精细操作:
• 轻柔穿越“雷区”:食管静脉曲张段如履薄冰
• 精准定位:超选变异胆管犹如穿针引线
• 毫米级突破:在仅容导丝通过的狭窄段植入10mm金属支架
• 双重保障:同步留置鼻胆管建立胆汁引流通道
随着胆汁从鼻胆管汩汩流出——这场与死神的博弈,肝胆外科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技术创新:金属支架带来生机
术后第3天,患者黄疸指数下降50%,瘙痒症状明显缓解,凝血功能逐步恢复。此次成功开展的肝门金属支架植入术,标志着我院在复杂胆道梗阻微创治疗领域实现新突破。
王医生表示,相较于普通支架,金属支架具有更强的支撑力、更宽的宽度(普通支架内径为3至4毫米,金属支架则为10毫米)、引流效果持久等优势。此外,肝脏内的胆管好比一棵大树的树枝一样,向四周发散。金属支架为网状结构,有许多侧孔,植入后便于胆管保持通畅;而普通支架则为管状结构,侧孔较少,放入肝内会影响部分胆管通畅。
王医生提醒广大朋友,进行性加重的皮肤黄染、陶土样大便、皮肤瘙痒是梗阻性黄疸的典型症状。如果发现这些症状特别是有肝胆疾病史的患者,应及时就诊。我院肝胆外科开设胆道肿瘤多学科联合门诊,能够针对复杂病例为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方案。
长久以来,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近年来,已成功开展各类复杂ERCP手术近百例。现今,科室对于无法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可通过个体化支架植入方案,使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提升,平均生存期延长3—6个月。
赢得这场充满挑战的生命“保卫战”,不仅展现了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实力,更体现了医者“逆流而上,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在对抗疾病的征途上,肝胆外科全体医护人员愿成为患者坚实的医靠,做生命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