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德国·心念肝胆丨初到汉诺威:舌尖与校园的初遇
开栏语
从长春到汉诺威,跨越万里的距离,是吉林省肝胆病医院青年医生钱峰的求学之路,也是我们与前沿医学对话的新起点。
自金秋十月起,钱峰医生远足德国汉诺威医学院(MHH),开启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学习。这里有德国顶尖的肝胆外科技术,有年均450例实质器官移植的临床经验,有值得我们借鉴的诊疗理念。
这段远行,是专业上的求索,也是生活里的独行。我们将请他记录下这一路的点滴:异国的工作日常、陌生的街景与食物、独在远方时对家乡的惦念,以及那些悄然连接起两种文化的瞬间。
这些文字,不追求宏大,只愿真诚。就像老朋友聊天,亦像日记本里的一页。就让我们跟着钱峰医生的文字,一起感受求学的坚定,触摸他乡的温度,等待他满载收获凯旋。
不知不觉间,来德国已经快一周了。

落地汉诺威的第二天,我就走进了汉诺威医学院(MHH)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只在资料里见过这所1965年成立的德国顶尖医科大学——2024年德国医学专业排名第三,全球位列151~200位,每年要接诊16万门诊患者、5万住院患者,它的肝胆外科尤为出色,光是实质器官移植手术就有450例,数量在德国排第一。

真正站在医院里,才感受到这份“顶尖”的分量。这里的节奏很快,我还没来得及熟悉周围,就被推着往前走。走廊里的医生脚步匆匆,讨论病例时语速飞快,手里的病历夹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没有太多适应时间,我跟着导师走进诊室、手术室,连呼吸都跟着紧凑起来。

比节奏更难适应的,是舌尖上的差异。连续一周,我的餐盘里都是德国同事眼中的 “硬菜”——面包、肘子、香肠,每一口都扎实,但“中国胃”在悄悄抗议,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周末,我在住处附近绕了两圈,终于找到一家叫“東aisago”的亚洲超市。
推开门的瞬间,看见货架上印着汉字的食品,鼻子突然一酸,差点没哭出来。货架不算大,品类也不算全,但当我拿起速冻饺子和康师傅牛肉面时,心里忽然就踏实了。晚上煮了一碗面,热气裹着熟悉的味道飘起来,那一刻才觉得,他乡的日子好像也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