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有爱丨白衣天使温情守护,疗区变患者全家“避风港湾”
多年前,21岁的大学生洪战辉带着年幼妹妹求学的事迹曾感动全国。如今,在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肝病内科六疗区,类似的温情一幕正在上演——一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因不得已的原因需带着家人住院,虽命运多舛,但在疗区医护暖心的帮助下,小小的病房成了他们遮风挡雨的“家”,让困顿中的患者一家人重新触摸到温暖的脉搏,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
就诊:命运重压下的艰难求医
2022年,不满40岁的邢女士(化名)在体检中确诊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且她的病症还属于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病一段时间后,其行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严重影响,医生建议她尽快住院治疗,但现实情况使她无法这样做。
原来,邢女士的父亲因脑血栓后遗症导致生活无法自理,而年迈的母亲也无法抛下丈夫独自陪护她。看着女儿日益加重的病情,老人经常以泪洗面。再三考虑后,母亲一咬牙做出了决定。
“走,咱们一家都去医院!”
照顾:以温情筑起“避风港湾”
于是,母亲带着邢女士,搀扶着行动不便的父亲,一家人颤颤巍巍地来到医院肝病内科六疗区就诊。
护士长梁春艳看到邢女士一家特殊的情况,立刻走上前询问。了解到他们的遭遇后,深表同情。
“护士长,求求您,让我们一家待在一起吧,我女儿的病情实在拖不得了。”
“阿姨,您别急,我马上将您的情况上报医院。”
院领导得知此情况后,立即指示为邢女士一家开通绿色通道,调配了单间病房,梁春艳还特别借来轮椅便于患者的父亲行动。
住院后,疗区医护对邢女士的病情格外关注,除了进行常规的保肝治疗外,医生还为患者安排了中医排铜针灸治疗。考虑到中医康复科距离疗区还有一段距离,经过院内协调,该科医护直接来到病房为邢女士“开小灶”治疗。
由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营养上要求很高,梁春艳主动替患者找寻营养食谱并送到患者母亲手中。当看到老人忙不开时,她常常主动为邢女士打饭,甚至还自掏腰包添加“营养餐”。
关怀:点滴善意照亮康复之路
梁春艳与护士们对邢女士一家的关怀不止于医疗。梁春艳深知,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心灵更需要抚慰。她常与患者母亲促膝长谈:“阿姨,您有什么难处尽管说。在疗区,咱们就是一家人”。梁春艳发现患者衣物发旧,就将家中干净的衣物带到病房赠予老人。疗区的护士们为邢女士翻身、擦拭时力度适当、言语柔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邢女士的病情逐渐稳定,并顺利出院。
此后几年间,邢女士一家每年都要定期来六疗区住院治疗,每次前来,医院都为他们安排舒适的病房,邢女士的病情也不断好转,她多次感动地说:“病魔无情人有情。在我们一家最无助时,六疗区的医护人员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病房成了我们一家温馨的‘避风港湾’,衷心感谢这群可敬的白衣天使。”
六疗区的医患故事虽没有惊心动魄的生死抢救,但梁春艳医护团队的善举却如星火燎原,照亮了困境中家庭的希望之路。
长久以来,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始终以“厚德博学,精医惠世”的院训为灯塔,将“视患者为亲人”的理念融入每一处细节。这种超越职责的付出,让医者仁心在点滴中生根发芽,也让每一位患者真切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相信,这份温暖将化作信任的纽带,在医患之间架起关爱的桥梁,为社会传递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