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医读|肝脏“隐形杀手”来袭!专家支招抵御隐匿危害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瓶装水中的微小颗粒,到外卖餐盒的降解产物,甚至部分护肤品中的磨砂成分,都可能成为微塑料的来源。尽管它们看似微不足道,但近期,国际有关微塑料的研究却敲响了健康警钟。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实验显示,小鼠模型通过食物或饮料摄入微塑料后,会出现全身性葡萄糖代谢异常,进而引发肝脏损伤;国内李兰娟院士团队的研究也证实,微塑料在侵入肺部和肝脏时表现出显著毒性。这些实验结果,引发公众一定程度上的担忧。
“微塑料究竟会对肝脏造成哪些具体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针对这些问题,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肝病内科七疗区主治医师李霜结合临床经验,带来专业解读,帮助大家科学防护这个肝脏健康“隐形杀手”的“袭击”。
纳米级颗粒会引发肝脏病变
李霜介绍,微塑料对肝脏的潜在危害主要可分为物理特性、化学毒性、炎症反应几个方面。
物理损伤:部分微塑料可达微米级甚至纳米级,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其微小尺寸和不规则形状可能对肝细胞或肝内血管造成机械性刺激或堵塞,影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
化学毒性:微塑料在生产和环境中可能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双酚A等),这些物质具有肝毒性,进入肝脏后可能干扰肝细胞代谢、诱导氧化应激反应,甚至损伤DNA,增加肝脏病变风险。
炎症与代谢紊乱:微塑料及其释放的添加剂可能激活肝脏内的免疫细胞,引发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炎症会导致肝细胞损伤、纤维化,甚至向肝硬化发展。另外,微塑料可能干扰肝脏的脂质代谢和糖代谢,促进脂肪在肝脏堆积(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影响肝功能。
如何有效减少微塑料摄入
1.减少微塑料摄入:
①严格控制塑料包装食品,避免长期食用外卖、速食等过度依赖塑料包装的食品,尽量用玻璃、陶瓷容器储存食物;
②少喝瓶装水与饮料,瓶装水和塑料瓶装饮料在生产、运输中可能释放微塑料,应优先选择不锈钢或玻璃容器装的饮品;
③注意海鲜与海盐的摄入量,海洋生物可能富集微塑料,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适量食用。
2.优化生活习惯:
①拒绝一次性塑料制品,多用布袋、纸袋替代塑料袋,减少塑料餐具使用;
②谨慎使用护肤产品,部分洗面奶、沐浴露含塑料微珠(如聚乙烯),选购时查看成分表;
③过滤自来水,部分自来水管道或处理过程中可能混入微塑料,使用带有活性炭或反渗透膜的净水器过滤后再饮用。
3.降低环境暴露:
①减少洗衣机微塑料排放,洗涤化纤衣物时,可使用专用洗衣袋,定期清理洗衣机滤网;
②提防空气污染,大气中的微塑料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推荐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
最后,李霜表示,微塑料对肝脏的损害是一个慢性、潜在的累积过程,进行科学防护就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她建议,广大群众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肝功能异常人群应每年检测ALT(谷丙转氨酶)、GGT(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并进行FibroScan(肝纤维化无创检测)等专项筛查,一旦指标异常,请务必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