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医读丨消夏饮食要慎重,小心被这个“隐形杀手”缠身
夏季是享受美食的时节,烧烤摊的烟火气吸引着众多食客。然而,在这热闹的饮食场景背后,一种被忽视的致命威胁正悄然逼近——戊型肝炎(戊肝)。
杭州61岁的晖叔(化名)就因一顿烤肉险些丧命:半个月前,他仅为解馋在家附近吃了顿烤肉,却没想到未煮熟的肉类中暗藏戊肝病毒。
如今,他的谷丙转氨酶指数飙升到2877 U/L,是正常值的70多倍,被迫躺在病床上与急性肝衰竭抗争。对此,广大网友展开热议。
“吃了次烤肉怎么就会得上戊肝呢?”“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戊肝呢?”
对此,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肝病内科四疗区副主任于金东为大家进行详细解读,揭示戊肝传播的隐蔽链条,并提供科学防治策略,以守护大家的肝脏健康。
戊肝:夏季活跃的“沉默杀手”
于金东介绍,戊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其潜伏期通常为2-8周,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或肠胃炎相似,如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极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浓茶色尿、肝区疼痛等严重肝损伤表现。
若未能及时干预,重症患者可迅速进展为暴发性肝炎,甚至危及生命。
危机:让肝脏很受伤、易衰竭
于金东指出,戊型肝炎(戊肝)会引起肝功能异常。戊肝病毒(HEV)主要攻击肝脏细胞,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表现为转氨酶(ALT、AST)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指标异常,严重时可引发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甚至肝衰竭。
病毒直接损伤:戊肝病毒进入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直接破坏肝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如转氨酶)释放到血液中,表现为肝功能异常。
免疫介导的损伤: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可能误伤受感染的肝细胞,进一步加重炎症和肝损伤。
预防:切断传播链疫苗早接种
于金东强调,戊肝预防的关键在于“管住嘴、防污染”,主要可以从饮食安全、水源管理、疫苗接种、早期就医四个方面入手。
饮食安全: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肉类(尤其是猪肝、羊肉)、海鲜(如生蚝、海螺)必须彻底煮熟至无血丝,杜绝“鲜嫩”风险;
谨慎食用生腌食品:生腌蟹、醉虾等未经高温杀菌处理的食物易携带病毒;
厨具严格生熟分开:切生肉的刀具、砧板不得接触熟食或蔬果,使用后彻底清洗消毒。
水源管理:
不喝生水:井水、河水等未经消毒的水源可能污染病毒,煮沸或使用正规瓶装水更安全;
注意旅行卫生:前往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避免饮用未煮沸的水或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
疫苗接种:
高危人群:建议主动接种戊肝疫苗。我国现有重组戊肝疫苗,按0、1、6月程序接种三针,抗体保护效果可持续多年。
早期就医:
若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尿色加深、皮肤黄染等症状,尤其是近期有生食或未熟饮食史者,务必立即前往正规医院肝病科筛查,以免延误治疗。
最后,于金东提醒广大网友,戊肝虽隐匿,但防治有方,无需恐慌,亦不可轻视。建议高危人群如孕产妇、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等主动接种戊肝疫苗。卫生习惯不可松懈,避免饮用生水,处理生食后彻底洗手。同时,吉林省肝胆病医院配备专业诊疗团队及重症绿色通道,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我们携手筑起肝病防治防线,让美味与健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