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医疗|八年“重生”路,慢乙肝患者终获临床治愈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在抗病毒制剂结合干扰素的综合治疗下,慢性乙肝已经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肝病内科十三疗区的医疗团队就采用上述方法,为慢性乙肝患者周先生(化名)铺就了一条从疾病困扰到临床治愈的重生之路。但这条路每一步都浸润着艰辛与坚守,凝聚着医护人员不懈的努力和温情呵护。
初诊:肝病加重前来求助
2017年1月,35岁的周先生出现“间断乏力、肝区不适”症状且持续一周,随后,他来到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肝病内科十三疗区就诊。副主任任嫱通过问询,了解到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长期忽视规范治疗。随后,她通过细致查体,发现患者面容略暗,虽皮肤无黄染、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但在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中发现患者出现弥漫性肝损伤、脾大伴白细胞降低。
结合患者乙肝病史及检查结果,任嫱和科室团队迅速确立治疗方向:以抗病毒治疗为核心,优先阻断肝损伤进展。基于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及病毒复制水平,团队选择TDF(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为初始治疗药物。该药物可强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快速稳定肝功能、降低转氨酶,是国际指南推荐的慢性乙肝一线治疗方案,尤其适用于需长期管理的肝损伤患者。
治疗启动后,患者的乏力、肝区不适症状逐步缓解,肝功能指标趋于正常,顺利出院。此后,周先生也开启了长达数年的规范抗病毒治疗之路,通过定期复查病毒载量、肝功能及影像学指标,为后续治疗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
波折:病情突变催生新方案
2023年,周先生在定期复查时病情发生新变化:影像学检查显示其“肝脏形态改变、脾略大、门静脉增宽”,这一信号直指肝纤维化进展风险,提示单一抗病毒治疗已难以阻断疾病进程。基于国内外最新临床指南与患者个体化情况,任嫱与团队果断调整治疗策略,启动TDF联合Peg-IFN(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优化方案。
Peg-IFN是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核心方案之一。其独特优势在于兼具强效抗病毒与免疫调节双重作用:既能实现有限疗程的持续病毒抑制,又能激活机体免疫应答,从根本上降低肝硬化与肝癌发生风险。
破局:应答指导缓解副作用
联合治疗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Peg-IFN在激活免疫应答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副作用。患者在用药24周后出现严重精神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任嫱决定暂停干扰素治疗,继续口服TDF巩固病毒抑制,同时引入应答指导治疗(RGT)策略。应答指导治疗是一种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毒学、血清学等应答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如疗程、药物选择)的个体化策略,目的是提高疗效、减少耐药、优化治疗成本。
曙光:八年坚守迎临床治愈
在应答指导治疗(RGT)策略的精细调控下,周先生的病情进入持续稳定期。2024年3月,经过任嫱与团队的全面评估,确认患者已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停药标准,正式停用TDF。
2025年7月3日,患者返院复查,各项指标传来佳音:HBV DNA持续阴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不到,肝功能与肝脏影像学指标均恢复正常。这一系列结果标志着,周先生已成功达到慢性乙肝临床治愈标准。
这一乙肝慢性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的案例,不仅是现有慢性乙肝治疗方案有效性的有力验证,更为复杂病例开辟了治愈路径。展望未来,随着RGT策略的进一步普及、新型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剂的研发突破,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乙肝慢性患者会摆脱长期用药的束缚,迎来“临床治愈”的春天,真正实现从“疾病控制”到“健康回归”的生命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