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乙肝耐药之谜,药不规范是罪魁祸首!
我国乙肝患者较多,乙肝的治疗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市场上治疗乙肝的药物品种繁多,这不禁让乙肝患者陷入了选药的盲区,乙肝治疗盲目用药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用药误区是加重乙肝耐药的罪魁祸首。
乙肝用药不规范产生耐药
产生耐药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是由于乙肝病毒自我生存的需要,在机体免疫功能或抗病毒药物的强大压力下,乙肝病毒发生变异,使原有敏感的抗病毒药物失效,产生病毒耐药;二是患者在服药过程中不规范用药,诱发病毒耐药,但是患者用药规范的话,则可以避免!首先,很多患者在用药上存在着见好就收、吃吃停停的情况,这给抗病毒治疗和防止病毒耐药性的发生带来困难。其次,不当治疗也加大了耐药的产生,医疗过程当中存在不少滥用抗HBV药物的情况,也容易造成耐药。第三,因为经济方面的问题,在初治时没有选择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这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避免耐药预防是关键
1、抗病毒治疗选择好时机。对于免疫耐受期或非活动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不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此时强行治疗容易引发耐药,治疗效果并不好。
2、避免单药之间的转换。目前在中国上市的核苷(酸)类似物共有五种,除了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外,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这三种药物都拥有相同的耐药位点。不少患者抗病毒治疗一段时间后,因为害怕耐药会自行换药。这种单药之间的“自由转换”,容易导致乙肝病毒短时间内快速熟悉此类药物的攻击位点,提前在关键耐药位点发生变异,最终导致临床耐药发生。
3、遵医嘱用药。抗病毒期间,患者要严格按医嘱、足量服药。大量临床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超过30%的HBVDNA水平反弹都是由于患者不遵从医嘱造成的。在任何情况下,逐步减量的用药方案都是错误的,将显著提高耐药风险。乙肝治疗一定要把好药品这一关,乙肝用药不恰当不仅不能让病情康复,反而会导致病情的反反复复,甚至诱发乙肝恶变。
乙肝用药时还应当避开几个误区:
1、该用药时,用错了药。不少乙肝患者肝功异常,转氨酶升高,本应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应该使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但是却使用起抗肝纤维化药物,使得肝功异常加重。肝硬化腹水,应该加强利尿,补充白蛋白,应该应用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治疗,但是却用上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致使肝功进一步恶化。
2、不该用药时,却用了药。乙肝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儿童和少年,处于免疫耐受阶段,此时对于各种治疗应答不良,各种治疗用药都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此时用药治疗,效果不显著,不是最佳治疗时机。
3、用药当停不停。一旦药物达到停药标准后,在医生指导及观察病情定期复查情况下,可以停药。乙肝的治疗方案一经确立,应该坚持下去,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发展,不能半途擅自停药或随意换药,容易影响治疗进程造成治疗困难。
4、药物剂量过大。中药治疗乙肝非常普遍,一些中药处方,个别药味剂量过大,超过国家药典规定的几倍,超量使用中药及应用不当,有可能损害肝脏,“节外生枝”。对于儿童患者,剂量一定要把握准确,使用任何药物治疗,都需要根据公斤体重,计算正确的治疗剂量。
5、药物剂量过小。干扰素治疗乙肝的合适剂量是500万~600万单位/隔日,出于对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担忧,不少患者使用的剂量偏小,而500万单位/隔日以下的剂量,往往疗效不明显。
6、用药过多、过杂。治疗用药需要少而精,并非药吃得越多,病情就恢复得越早,不少乙肝患者用药过多、过杂。有的患者在住院期间使用的药物多达20余种,加上口服的中药复方,药味更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拮抗作用的机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