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医疗|技术高度+操作精度+人文温度,攻克这一高难手术
高质量发展对医院而言,是贯穿全流程的系统革新——以患者需求为核心,通过技术提升缩短治疗周期,最终实现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率的双向突破,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细化到医疗服务中,则意味着从优化患者就诊流程,缩短治疗时间再到提升术后生活质量,每一环节都围绕“高效、优质、安全”等目标展开。
近日,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肝胆外科完成的一台部分肝切除+胆囊切除手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理念,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肝胆外科诊疗的典型范例。
肝血管瘤患者慕名求助
周阿姨(化名),64岁,吉林省外县市居民。今年5月,她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间歇性腹胀,并伴有巩膜黄染症状。察觉异常后,周阿姨立即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腹部CT增强检查显示:胆囊底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当地医生考虑到病变位置特殊且手术难度较高,建议转诊至专业医院。
为寻求更精准的治疗,周阿姨在亲友推荐下,于7月15日慕名来到吉林省肝胆病医院。门诊以“胆囊占位性病变、肝占位性病变”将其收入肝胆外科进行后续治疗。
多学科会诊制定手术方案
患者入住肝胆疗区后,主治医师钱峰在门诊检查结果基础上结合患者症状诊断为:肝血管瘤(S6、S7段)、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合并食管裂孔疝。
科室随即启动MDT多学科会诊,经科室副主任宋显禹和麻醉科等科室专家进行商讨后,一致决定为患者进行“全麻下部分肝切除+胆囊切除手术”。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手术定于7月25日进行。
精准切除铺就健康之路
手术当天,由特聘专家、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马明教授主刀,钱峰医生和手术团队默契配合。手术采用反“L”型右肋缘下切口,逐层切开入腹。
经术中彩超进一步证实,肝血管瘤局限于S6、S7段,遂果断将存在血管瘤的肝段和胆囊切除。
经过3个半小时的奋战,手术顺利完成。在患者被护送回病房后,宋显禹副主任指示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特级护理,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的监护,并使用对症药物预防患者出血,辅以补钙,保肝等辅助治疗。
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处于康复中。
“技术+人文”造就经典案例
钱峰医生强调,这不但是一台成功切除巨大肝血管瘤的手术,更是一例全方位体现高质量发展精神的经典案例。
首先,在术前讨论中,根据患者年龄及病情特点,麻醉医生精确准备麻醉药量,使得患者在术中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其次,手术团队配合默契。术中发现,患者的肝血管瘤直径达9厘米且位于肝脏的右后叶处。
这个位置使得术者在术中面临解剖位置深、血管变异多、操作空间狭窄等多项挑战。此外,由于血管瘤位置特殊,还面临出血风险高的问题。为此,手术团队在切除血管瘤时异常谨慎,小心避开相应区域。
特别是在肝门阻断的时间控制和技术运用上都恰到好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肝脏的损伤,并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图片非案例所提及
最后,在患者术后康复期,护理团队以科学评估与人文关怀并重,全力保障患者安全。
为防止其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人员每日进行精心的按摩,促进患者血液流动。
同时,通过主动询问患者感受、动态调整护理频次与力度,将“温度”融入专业操作。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有效降低了血栓发生风险,更让患者感受到精细化护理带来的安心与温暖,成为高质量发展中“医疗技术”与“人文服务”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提质增效践初心,百舸争流首当先。在吉林省肝胆病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虽无豪言壮语的誓言,但院党委和班子以实干引领方向,全院上下将“提质增效”目标厚植于心。
未来,全院医护人员将以患者福祉为圆心,以医疗创新为半径,用一次次的成功案例诠释高质量发展精神,在行业激流中勇立潮头,以行动勾勒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