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医言堂丨宋显禹:为您揭秘胆石症防治“黄金法则”
近日,吉林省肝胆病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宋显禹受邀做客吉林长春广播电视台综合新闻广播《对话肝胆》节目,与主持人就胆石症和胆囊息肉的病因、危害、治疗及预防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他以专业视角结合丰富病例与前沿医学研究,系统解析了胆石症形成的饮食、代谢及遗传多重因素,强调胆囊息肉癌变风险的早期筛查重要性。不仅为大众普及肝胆疾病知识,更展现了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在精准诊疗与健康管理领域的领先理念。
防治攻略:解码胆石症预防及干预路径
主持人:非常感谢宋主任的到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将为我们深入解读胆石症和胆囊息肉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会对这一话题有科学的认识。首先请您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胆石症?
宋显禹:好的,胆石症是胆道系统出现结石引起的病变,胆道系统一旦出现结石会根据部位不同会引起不同的病变。比如说胆道感染、胆道梗阻及胆道狭窄等,胆石症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主持人:那么形成胆囊结石的因素有哪些、采取哪些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
宋显禹:胆囊结石病和多种因素有关,如性别、年龄因素;肥胖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育和遗传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经常习惯性不吃早餐,餐后不爱运动或经常吃高胆固醇食物及高脂肪食物饮食都会引发胆石症。
在预防及控制方面,首先,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规律,多吃清淡、低糖饮食,控制体重BMI<25;其次,按时吃早餐,餐后坚持锻炼身体,促进胆囊及时排空胆汁,做好定期体检。
主持人:请问胆囊结石有哪些临床表现及危害?
宋显禹: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与结石的大小,临床反应的轻重及有无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典型的胆绞痛和右上腹疼痛,无症状、非特异性症状。
突发胆绞痛或右上腹疼痛腹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结石性急性胆囊炎导致胆囊坏疽、胆囊穿孔、继发性胆管结石导致腹痛、发热、黄疸、胆囊肠道瘘及急性胰腺炎。但事实上,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有隐患:胆囊结石反复摩擦胆囊黏膜,导致胆囊壁增厚,甚至丧失最重要的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胆囊恶变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十几倍。绝大部分的胆囊癌患者合并有胆囊结石,因此胆囊结石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施治指南:ERCP和腹腔镜手术各有优势
主持人:胆囊结石采取腹腔镜切除胆囊手术创伤大吗?是否可以采用保胆取石?
宋显禹:那么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患者对于创口美观的追求及术后快速恢复要求越来越高,常规的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腹壁“3~4个穿刺口”,但现在,仅有一个小切口的单孔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胆囊结石等手术领域,其安全性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证实。单孔腹腔镜的器械操作还是受到了限制,对于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周围渗出或粘连严重、胆囊三角失去正常解剖结构的复杂病例,仍旧建议选择常规的多孔腹腔镜手术。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及国内主流仍然不主张采取“保胆取石”,国内仅少部分医院开展。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术前正确评估胆囊功能;其次,是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需要二次手术切除;最后,是取石后胆囊仍会恶变、发现时为时已晚。
主持人:胆总管结石何时需要手术取石?
宋显禹:因胆总管结石很难自愈,所以手术治疗的时机应选择在,无论有无症状发现即应手术,这样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若等到症状较重、身体状况较差时手术会增加风险及痛苦。
主持人:处理胆总管结石,做ERCP好、还是腹腔镜下手术好?
宋显禹:这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情况需要专科医生来判断。对于单纯的胆总管较小结石,或者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总管较小结石,建议采取ERCP内镜手术,成功率较高。ERCP还有个独特优势,就是可以在局麻下实施,对高龄、体弱条件不允许全麻的患者提供了取出胆管结石的可能。而对于较大结石、内镜下取石将比较吃力,即使配合碎石设备,其效率也不及腹腔镜手术。因此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首选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次微创手术解决两个问题。不过腹腔镜做胆管手术有个限制条件,胆总管扩张者更安全。
专业解码:治疗胆囊息肉首选胆囊切除
主持人:什么是胆囊息肉?
宋显禹:胆囊息肉是指致炎因子或其他因子长期作用下上皮、腺体、肉芽组织增生所形成的结节。
主持人:胆囊息肉首选治疗方法是什么?
宋显禹:胆囊切除是胆囊息肉样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其手术指征包括:1.合并胆囊疾病如结石、急慢性炎症且有明显症状;2.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多发息肉大于5毫米;3.超过10毫米的单发息肉;4.疑有恶变的可能。
主持人:胆囊切除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宋显禹:饮食方面,术后前几天建议清淡、易消化饮食,日后要避免油腻及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酒。活动与休息:术后前几天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搬重物,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及适当体育锻炼。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保持健康体重。定期复查。
主持人:非常感谢宋显禹主任今天的精彩分享,让我们对胆石症和胆囊息肉的治疗及预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通过今天的节目,希望大家能够科学地了解和看待这一疾病。